学科分类
目录
数据结构

归并排序

归并排序(merging sort),顾名思义,就是将两个序列合并在一起,并且使之有序。该算法是分治法的一个典型应用,其主要思想是将已有序的两个子序列合并,在过程中对其元素进行比较排序,从而得到一个完整有序的序列。也就是先保证小范围的数据有序,再使大范围的序列有序。

因此,若使用归并排序对一个序列进行排序,采用分治法思想,需要先将比较大的原始序列划分为较小的序列,使较小的序列有序。分出来的序列越小,对子序列的排序就越简单。比如对于每个序列只包含两个数据的序列,只要比较一次,就可以获得有序序列。

对于一个包含n个记录的序列,通常先将序列视为n个小序列,使相邻的两个小序列两两比较并归并,如此就有了 个次小的序列。每次排序归并都使子序列的数量减半,当子序列的数量为2时,再执行一次排序归并,就可以使原始序列成为一个有序序列。这样的方法称为2-路归并排序。如图1是对序列arr[]进行2-路归并排序的过程。

图1 2-路归并排序过程示例

图1中的原始序列为一个int型的数组arr[],arr[8]= { 2, 0, 9, 8, 1, 4, 6, 3}。初始将数组arr[8]视为8个子序列,在第一趟归并中,将前后相邻的两个序列合并为一个有序序列,子序列的个数减少为4个;在第二趟归并中,执行同样的操作,子序列的个数减少为2个;在第三趟归并中,对上轮得到的两个子序列进行排序,序列的数量变为1个,该序列的归并排序过程结束,得到一个升序有序的序列。

归并排序需要一个原始序列大小的辅助空间,在排序归并的过程中,将本轮排序过程中的元素赋给中间变量,当排序结束之后,再从中间变量中取值赋给原始序列。若在排序的过程中,一个序列的数据已经排序完毕,另外一个序列还有数据剩余,此时可以终止比较,将序列中剩余数据逐个赋给中间变量。

假设需要归并的两个序列分别为sub1[]和sub2[](这两个序列已各自有序),设其中元素的下标分别为i和j,元素个数分别为a和b;设置辅助空间变量tmp[],其中元素对应下标为k。则归并步骤如下:

(1)初始时i=0,j=0,k=0。

(2)比较sub1[0]和sub2[0]:

a) 若sub1[0]>sub2[0],使tmp[0]=sub2[0],i=i+1,k=k+1;

b) 若sub1[0]<sub2[0],使tmp[0]=sub1[0],j=j+1,k=k+1;

(3)若i<a且j<b,则再次执行步骤(2),否则比较结束。

(4)此时若其中一个序列的值全部赋值给中间数组,另一个序列中尚有元素未排序,将该序列中的值从arr[j]到arr[b-1]依次赋值给tmp数组中k以及之后的位置。

以序列sub1={0,2,6,7}和序列sub2={1,3,4,5,8,9}为例,演示上述归并过程。初始时创建辅助数组tmp,大小与原始序列大小相同。sub1[]、sub2[]和tmp[]的下标分别为i、j、k,初始值均为0,初始状态如图2所示:

图2 初始状态

首先由sub1[0]和sub2[0]进行比较。因为sub1[0]<sub2[0],所以将sub1[0]的数据赋给tmp[0],使sub1[]的下标i+1,tmp[]的下标k+1。操作后的数组分别如下图3所示:

图3 第一次比较赋值结果

再次比较sub1[i]和sub2[j],此时i=1,j=0,k=1。因为sub1[1]>sub2[0],所以将sub2[0]赋给tmp[1],使sub2[]的下标j+1,tmp[]的下标k+1。操作后的数组分别如下图4所示:

图4 第二次比较赋值结果

继续比较sub1[i]和sub2[j],此时i=1,j=1,k=1。因为sub1[1]<sub2[1],所以将sub1[1]赋给tmp[2],使sub1[]的下标i+1,tmp[]的下标k+1。操作后的数组分别如下图5所示:

图5 第三次比较赋值结果

根据原则,第四次比较之后,sub2[1]被赋值给tmp[3],j=j+1=2,k=k+1=4;第五次比较之后sub[2]被赋值给tmp[4],j=j+1=3,k=k+1=5;第六次比较之后,sub[3]被赋值给tmp[5],j=j+1=4,k=k+1=6;第七次和第八次比较,sub1[2]和sub1[3]分别被赋值给tmp[6]和tmp[7],此时i=i+1=4,i已大于sub1[]的长度,所以sub1[]中的数据比较完毕;k=8,j=4,所以将sub2[]中从sub2[4]开始到末尾的数据依次赋给tmp,即使tmp[8]=sub2[4],tmp[9]=sub2[5]。至此tmp[10]={0,1,2,3,4,5,6,7,8,9},对于两个序列的归并与排序结束。

在平时使用归并算法时,往往是对一个原始序列的拆分与归并,拆分出的序列对应原序列中的下标,可能不为0,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赋值,其它规律都与以上过程相同。

结合上述分析,给出归并两个序列的算法实现。

//归并两个序列的算法
void Merge(int arr[], int tmp[], int start, int mid, int end)
{
    int i = start, j = mid + 1, k = start;
    //比较排序并将值赋给中间变量tmp
    while (i != mid + 1 && j != end + 1)
    {
        if (arr[i] >= arr[j])
            tmp[k++] = arr[j++];
        else
            tmp[k++] = arr[i++];
    }
    //若一个序列指针走到最后,另一个指针为走到最后,直接复制
    while (i != mid + 1)
        tmp[k++] = arr[i++];
    while (j != end + 1)
        tmp[k++] = arr[j++];
     //将中间变量数组中存储的值赋给原始数组
    for (i = start; i <= end; i++)
        arr[i] = tmp[i];
}

2-路归并排序算法在每一趟归并中调用上面的归并函数,其算法是一个递归算法。下面给出2-路归并排序算法的实现。

//递归调用归并算法
void MergeSort(int arr[], int tmp[], int start, int end)
{
    int mid;
    if (start < end)
    {
        //取中间值将原序列分为两组
        mid = (start + end) / 2;    
        MergeSort(arr, tmp, start, mid);
        MergeSort(arr, tmp, mid + 1, end);
        Merge(arr, tmp, start, mid, end);
    }
}

在2-路归并排序算法中,由于需要进行递归调用,为了保证递归的顺利执行,按照一定的方法划分序列,直到子序列成为单个的元素,才开始对相邻的序列进行排序与归并。

通常根据二分思想将序列划分为两个长度基本相同的序列:设序列的最低位为start,最高位为end,设置一个辅助变量mid,用来保存分组信息,通常使mid=(start+end)/2,如此序列[start,end]被划分为子序列[start,mid]和[mid+1,end]。若子序列中的元素不唯一,则继续使用此方法对每个子序列进行划分。

以序列arr[8]= { 2, 0, 9, 8, 1, 4, 6, 3}为例,划分序列的过程如图6所示。

图6 序列分组过程图

使用归并排序算法时,一趟归并需要将序列中的n个有序小序列进行两两归并,并且将结果存放到中间数组tmp[]中,这个操作需要扫描序列中的所有记录,因此耗费的时间为O(n)。由图9-39可以看出,归并排序过程中的序列分组类似于一棵树,所以归并排序需要进行log2n次。因为这两种操作是嵌套关系,所以归并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(nlog2n)。

另外归并排序需要与原始序列同样数量的存储空间,所以其空间复杂度为O(n);Merge函数中的if语句表明序列中的数据需要两两比较,不存在跳跃交换,因此该算法是一个稳定的算法。

归并排序的递归求解代码结构清晰,易于理解,但是造成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浪费,其性能有一定损耗,所以在平常的求解中,通常不使用递归的归并排序算法。

点击此处
隐藏目录